住宅水景設計:尺度合理手法多樣
當前,水景住宅已然成為了一種時尚。無論條件允許與否,房地產商們都熱衷于開發(fā)建設與炒作,各種親水、濱水、水景樓盤也備受消費者青睞,而在缺水地區(qū),水景住宅更因稀缺而成為高端、高質、高價的標簽。
數據顯示,南方城市的水景樓盤比例普遍在20%以上,北方城市的占比也普遍超過10%??梢哉f,水景樓盤已經成為頗具普遍性的特色或主題樓盤。
“仁者樂山,智者樂水”一直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內容。水,也成為了現代住區(qū)景觀環(huán)境設計中最基本、最感人的要素之一。
然而,在開發(fā)者、消費者對水景的需求趨于普遍和強烈時,規(guī)劃建筑師應該如何根據地域特點科學規(guī)劃?能采用哪些具體手法?水景在實際使用和維護過程中要注意什么?已建成的水景住區(qū)存在哪些普遍問題?
稀缺更顯風靡
例如,眾所周知,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城市。但是,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北京目前800多個住宅樓盤里,水景住宅約占5% 6%,有40多個親水樓盤,如果算上50余個沾水樓盤,這個比例超過了10%。
因為缺水,近水、親水更顯珍貴。由此產生的一個必然結果是,沿河、依湖而建的樓盤多大打“水景牌”,以博取購房者更多的關注,價格也比同地段的“旱地樓盤”高出5% 10%,即便同一樓盤中面向水景的戶型也要比其他戶型每平方米高出400 1500元。盡管如此,這些樓盤幾乎都獲得了上佳業(yè)績。
至此,水景在文化、景觀、生態(tài)特性之外,已然具備了高經濟性。
正因如此,一種現象開始顯現:水景成為了樓盤銷售的重要宣傳手段,開發(fā)商迫切希望由此獲取高附加值,盲目追求奪人眼球的水景設計,甚至打出了“江南水鄉(xiāng)”這樣不合時宜的定位,對于是否符合地域特點、氣候條件,實際使用效果如何,尺度和布局是否科學合理等,并沒有認真考量。
這就使得不少原本開發(fā)商和設計者起初想法很好的水景,由于實施起來難度太大、代價太高,或者中途放棄,或者在建成后成為了干涸的擺設,令購房者失望的同時,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。
尺度合理手法多樣
事實上,居住區(qū)水景設計的最終目的,在于通過以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等具體感受,引發(fā)人們內心的情感共鳴。對建筑師來說,面對水景住區(qū),只要合理定位,根據住區(qū)具體環(huán)境,把握好水體的尺度與形態(tài),可以借由多種設計手法,精心布局。
具體而言,在居住區(qū)水景設計中有以下幾種水體布局方式
一是面形態(tài)的基底作用。大面積的水面,如湖、池等可起到襯托與基底作用,通過水體的光影反射,使岸畔的風景漂浮其上,擴大與豐富了居住區(qū)的空間,讓居住區(qū)景致構圖愈加完美。
二是線形態(tài)的系帶作用。利用河水、溪流等線狀水體,曲折縈繞,使分散的建筑、景點聯成一體,再結合傳統(tǒng)園林設計中移步異景的思想,把水景小品和景觀節(jié)點布置在水體沿線,增加景觀趣味性。
三是點形態(tài)的焦點作用。噴泉、瀑布、水簾等動態(tài)水體具有跳躍的姿態(tài)與歡快的水聲,能活躍氣氛,喚起人們的內心共鳴,應受到特別的重視。不過,這類水體的位置需要精心選擇,通常宜放在人們視線的中心處,如廣場中心、道路交點、重要建筑的前方等。同時還要注意與其他要素的配合,可適當運用疊石堆山、石階駁岸、水中汀步等技巧,增加韻味。
四是點、線、面形態(tài)的組合。通過點、線、面的呼應與對比,產生出豐富變化的空間,同時,大大增強了景觀的可讀性與趣味性。
維護難題雙重考量
然而,即便精心設計,一個事實仍不容忽視: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,可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。
但是,不管是臨水而建還是人工造景,都不得不面臨資源的局限。本身水資源不足加之人口眾多,人均用水量過低,受此影響,居住區(qū)中能夠用的淡水更加有限,再加上北京冬冷夏熱、降雨量小、蒸發(fā)量大等氣候特點,造成了居住區(qū)內水景長期干涸的尷尬局面。
不少住區(qū)水景在建成后的長期使用過程中,普遍面臨著嚴重的現實問題 水污染嚴重,理想中的悠悠清水變成了渾濁的一潭死水;水體滲透非常嚴重,用水量激增;蒸發(fā)量過大,水體維護費用過高,等等。
因此,要解決維護難題,必須從設計與技術兩個角度進行考量。一是住區(qū)水景最好采用節(jié)約水資源的形式,如旱地噴泉、小的淺水、枯山水等,既能降低昂貴的養(yǎng)護費用,也能為城市節(jié)約用水量;二是在設計中注意多采用生態(tài)技術的處理手法,技術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,也是造成水景難以維護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總之,對規(guī)劃建筑師而言,為了迎合市場、迎合甲方,為增加美感而隨意設計水景,不考慮實際情況和后期使用維護中的一系列問題,是極不可取的。